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看完「龍場悟道」,放下精神內耗

2024-10-02國風

余秋雨曾這樣評價一個人,說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有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寥若晨星,唯他文武兩面登峰造極。

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今天仍然被許多人推崇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聖人王陽明。而提起王陽明就不得不提起頗具神秘色彩的「龍場悟道」,在這場看似是小說中修煉絕世武功的情節,推動了王陽明從低谷走向輝煌,悟出的道理也被後世許多人奉為成功法則。

偉大的人物出生一般都會有神奇的事情,據說王陽明出生時,他的祖母夢見神仙踏著祥雲到他家中,於是他的祖父便給他取了王雲的名字。小王雲出生後,一直到5歲仍不會說話,家裏人也怕他是個啞巴,於是到處帶他求醫問藥,可總是不起作用,直到遇見一個和尚,和尚告訴他們這是泄露天機的代價,給他改了名字就好了。於是,他的祖父便給他取名王守仁,取自【論語·衛靈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希望他能夠堅守仁德。「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冥冥之中他已經從名字中肩負起守衛儒學的使命。

王守仁出生就含著金湯匙,上文中提到的他的祖父王倫,一生開館講學,弟子眾多。他的父親王華,狀元及第,官至南京吏部尚書。驚人的天賦加上濃厚的家庭氛圍,讓王守仁自小就博學多才,意氣風發,12歲那年便立下了做聖賢的誌向。

相傳,12歲的王守仁和私塾先生就「何為第一等事」有著不同的見解。私塾先生認為是「惟讀書登第耳」,意思是讀書考取功名,像王守仁的父親王華。而王守仁卻不這麽認為,他認為「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人生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從此時起,他即確立了「讀書做聖賢」這一人生誌向。

有了明確目標的王守仁更加沈浸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既深刻領悟佛道,又精於詩詞歌賦,還研習兵書,推演戰爭,這也為後來他的軍事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8歲王守仁進士及第,進入官場。

7年後,明武宗朱厚照即位。朱厚照在歷史上可沒有什麽好名聲,寵信劉瑾等八虎,營造豹房,廣招美女,縱情玩樂。此時的朝堂烏煙瘴氣。劉瑾等宦官專權,人人自危,不敢發表意見。20多名有良知的官員實在看不下去了,於是上書皇帝,請求嚴懲劉瑾等人,結果全部被打入死牢。

王守仁自幼讀的是聖賢書,心中堅守的是正義。於是,他冒著生命危險,上疏為這些官員辯護。皇帝昏庸,把王守仁的折子交給了劉瑾處理,劉瑾得知後十分惱怒,立即將王守仁打了40大板,貶官至貴州龍場當驛丞。途中,安排殺手準備將其斬草除根。王守仁制造假死才逃過一劫。

王陽明這一路可以說是九死一生,除了劉瑾的追殺,還有惡劣的環境,此時的貴州,蟲毒瘴癘,荊棘遍地,亡命之徒四處出沒。從出京到貴州龍場,整整過去了2年,此時的王守仁可以說經歷了人生中最困難的時刻,已看透了榮辱。

他給自己做了個石棺,躺在裏面不斷反思自己這些年的遭遇,對聖人之道有了新的感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外者,誤也」,聖人之道來自於本心,而不是來自於外物。提出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將心中固有的天理貫徹到客觀事物中去。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通俗的解釋就是,你內心想要什麽你就去追求什麽,不要被不相幹的事物,外界的評價看法以及無意義的事情所幹擾。不攀比、不焦慮,放下精神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