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寶庫中,歷代高僧們留下的禪詩為我們照亮了一條探尋心靈寧靜與人生真諦的道路。這些禪詩,不僅僅是文字的組合,更是高僧們在修行過程中對宇宙、人生深刻洞察的詩意表達,蘊含著無盡的禪意與哲理,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反復琢磨。
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
這首詩出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口,可謂是家喻戶曉,其背後還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惠能大師出身貧寒,不識字卻悟性極高。當時五祖弘忍為挑選衣缽傳人,命弟子們作偈。上座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此偈強調透過持續不斷地修行(時時勤拂拭)來保持內心的純凈(心如明鏡台),這是一種漸修的法門,在當時被眾人認可。然而,惠能聽到此偈後,卻認為尚未見性,於是請人代筆寫下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大師的這首詩,以一種更為直接、透徹的方式闡述了禪宗的頓悟思想。他認為,所謂的菩提樹、明鏡台,本就是虛幻不實的概念,既然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無(本來無一物),那麽又何來塵埃可染呢?這一觀點打破了人們對事物的固有認知和執著,直指心性的本然狀態,即佛性本自具足,無需透過外在的修行手段去刻意追求清凈,一旦覺悟,便當下解脫煩惱。這種頓悟的理念,對後世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讓無數修行者看到了一條更為直接、簡便的解脫之路,也讓更多人領悟到,內心的平靜與自在並非取決於外在的環境和行為,而是源於對自我心性的深刻認知和覺悟。
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無門慧開
無門慧開禪師,南宋時期的高僧,其禪風高古,機鋒峻烈。
這首詩以四季的自然景象為開篇,描繪了一幅優美而和諧的畫面。春天的百花盛開,秋天的明月高懸,夏天的涼風習習,冬天的白雪皚皚,這些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美好景致。然而,詩人筆鋒一轉,道出了全詩的主旨:「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裏的「閑事」,指的是世俗生活中的種種煩惱、牽掛和執著。在無門慧開禪師看來,我們往往被這些瑣事所困擾,而忽略了身邊的美好。如果能夠放下這些心頭的「閑事」,以一顆空靈、自在的心去感受生活,那麽無論處於何種境遇,都能體會到人間的美好與幸福。這種對生活的達觀態度,源於禪師對佛法的深刻體悟,即心凈則國土凈,內心的寧靜與安詳能讓我們超越外界的順逆與得失,在平凡的日子裏發現不平凡的美,享受生命的每一個當下,不被過去的遺憾和未來的擔憂所束縛,讓心靈回歸到一種簡單而純粹的狀態。
三、「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石屋清珙
石屋清珙禪師,元代著名高僧,長期隱居山林,其禪詩清新自然,充滿了山林之氣和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直接明了地告訴我們要放下過去和未來的執念。過去的事情已經成為歷史,無論好壞都無法改變,而未來尚未到來,過多地思量和擔憂也只是徒增煩惱。「只今只道只今句」,則強調了活在當下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專註於眼前的事物,珍惜當下的每一刻時光。「梅子熟時梔子香」,以生動的自然景象作為結尾,描繪了一幅時節更替、萬物自然生長的畫面。梅子成熟、梔子飄香,這些都是當下自然呈現的美好,不需要我們刻意去追求或等待。石屋清珙禪師透過這首詩,教導我們要擺脫對過去和未來的無謂纏結,全身心地投入到當下的生活中,去感受自然的變化、生命的律動,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起伏,讓內心在當下的每一個瞬間找到安寧與喜悅,如同順應季節變化的花草樹木一樣,自然而自在地生長、綻放。
四、「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傅大士
傅大士,南朝梁代的著名居士和高僧,他以獨特的行為和禪思而聞名於世。
初看這首詩,似乎充滿了矛盾和荒誕的意象。「空手把鋤頭」,明明手是空的,卻又好像握著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步行,卻又說騎著水牛。這種看似不合邏輯的表達,正是傅大士運用的禪機。他透過這些顛倒的意象,打破我們對常規事物的認知和執著,引導我們去思考事物的本質和表象之間的關系。「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更是將這種顛倒的思維推向極致。在我們的常識中,是水在橋下流動,但傅大士卻反過來說橋流水不流。這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往往是基於我們的主觀認知和習慣,而實際上,事物的真實面目可能並非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傅大士以這樣奇特的禪詩,啟發我們超越表象的迷惑,去探尋更深層次的真相,打破思維的定式,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從而領悟到佛法所講的「空性」和「無常」的智慧,明白世間萬物皆在不斷變化且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我們不應被表面的現象所束縛,而應洞察其背後的本質。
五、「千峰頂上一間屋,老僧半間雲半間。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誌南
誌南和尚,南宋時期的詩僧,其詩作多以清新淡雅的筆觸描繪自然山水和禪居生活。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高遠而寧靜的畫面:在千峰之巔,有一間小屋,老僧與雲相伴而居。「千峰頂上一間屋」,營造出一種遠離塵世、超凡脫俗的意境,暗示著老僧遠離人間的喧囂與紛擾,選擇在這清幽之地修行。「老僧半間雲半間」,將老僧與雲並列,雲的自在、空靈與老僧的閑適、淡泊相互映襯,展現出一種物我兩忘、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昨夜雲隨風雨去」,風雲變幻,雲在風雨中飄散,然而「到頭不似老僧閑」,突出了老僧內心的那份安閑與自在。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雲起雲落、風雨交加,老僧始終不為所動,保持著內心的平靜與閑適。這體現了禪宗所追求的不為外物所擾、安住當下的心境,讓我們感受到在喧囂的世界中,若能擁有一顆如老僧般閑淡的心,就能在任何境遇下都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角落,不為世俗的榮辱得失所動搖,享受內心的平胡與安寧,如同在千峰頂上的那間小屋中,悠然自得地品味生活的真味。
六、「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龍牙居遁
龍牙居遁禪師,唐末五代時期的高僧,其禪風峻峭,善於以簡潔而富有深意的語句啟發學人。
詩的前兩句以朝暮之間花開花落的景象,描繪了自然界的瞬息萬變。清晨花開時的絢爛,與傍晚花落時的空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直觀地感受到時間的流轉和事物的無常。「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則將自然之花的榮枯與人間世事相類比,揭示了人生的起伏、得失、聚散等皆如同花開花落一般,無常且虛幻。龍牙居遁禪師借此詩警醒世人,不要過於執著於人間的功名利祿、悲歡離合,因為這一切都如同鏡花水月,轉瞬即逝。我們應該以一種超脫的心態看待人生的種種境遇,不被世俗的繁華與衰敗所迷惑,保持內心的清醒與淡定,從而在無常的世間中找到內心的穩定與安寧,如同在花開花落的輪回中,領悟到生命的真諦,不為一時的得失而動搖本心。
七、「蠅愛尋光紙上鉆,不能透過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信平生被眼瞞。」——白雲守端
白雲守端禪師,北宋時期的高僧,得法於楊岐方會禪師,其禪詩多以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傳達深刻的禪理。
詩中以蒼蠅愛往有光的紙上鉆卻難以穿透的情景為喻,形象地描繪了眾生在追求欲望和目標時的盲目與執著。蒼蠅被眼前的光亮所吸引,一味地往紙上鉆,卻不知這是一條無法突破的困境之路,正如人們在世俗生活中,被名利、情感等各種欲望所驅使,拼命地追逐,卻往往忽略了事物的本質和自身的局限。「忽然撞著來時路,始信平生被眼瞞」,當蒼蠅偶然撞到原來進入的路,才發現自己一直被眼睛所欺騙,這暗示著我們在經歷種種挫折和磨難後,若能突然覺悟,回首往事,就會明白自己曾經被表象所迷惑,被主觀的認知所局限。白雲守端禪師透過這首詩,啟迪我們要破除對事物的表面認知和盲目執著,學會以智慧的眼光去洞察事物的真相,放下不必要的貪念和執念,回歸到心靈的本然狀態,不再被世俗的假象所蒙蔽,從而獲得內心的自由和解脫,如同從盲目追求的困境中覺醒,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找到真正的方向和價值。
八、「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識得性,無喜亦無憂。」——牛頭法融
牛頭法融禪師,唐代禪宗牛頭派的創始人,其禪法強調心性的自然解脫和對萬法的空觀體悟。
「心隨萬境轉」,道出了人心常常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波動起伏的常態。然而,「轉處實能幽」則揭示了修行的關鍵所在,即在這心境隨外界轉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保持內心的覺察和定力,就能發現其中的幽深之境,即佛性的所在。「隨流識得性」,意味著在順應世俗生活的種種境遇中,依然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本性,不被外境所左右。當我們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就能達到「無喜亦無憂」的境界,超越了世俗的情感波動,實作內心的平靜與自在。牛頭法融禪師以其深邃的禪悟,告訴我們不必刻意逃避世俗生活的紛擾,而是要在其中磨煉自己的心性,以一種自然而又超脫的態度面對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心境的流轉中洞察到不變的佛性,從而擺脫世俗情感的羈絆,穩穩地駕馭著心靈的扁舟,駛向解脫的彼岸。
這些高僧的禪詩,或空靈、或質樸、或峻峭、或灑脫,它們以不同的風格和形式,共同傳達著對人生、對世界的深刻洞察和智慧啟迪。
聆聽高僧們穿越時空的教誨,或許在某一個瞬間,我們也能如他們一般,於平凡的生活中領悟到那超凡的智慧,找到屬於自己心靈的棲息之所,實作內心的寧靜與昇華,以更加從容、豁達的姿態迎接生活的每一次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