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精選了黑塞的42個名句,一起來深刻回味

2025-01-11國風

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遊戲】等。

1877年7月2日出生於德國南部的施瓦本地區一個叫卡爾夫的小城。父親是基督教新教牧師,外祖父也是傳教士,曾長期在印度傳教,通曉多種印度方言,黑塞的母親出生於印度,也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因而自幼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長大。黑塞的家庭具有多國血統,他的父親是德國人,但出生於愛沙尼亞,母親是法籍瑞士人,這使黑塞從小就接受比較廣泛的文化和開放的思想,不僅受到歐洲文化的熏陶,也有東方、主要是中國和印度的古老文化的影響,這對黑塞日後的文學創作,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黑塞在晚年所寫的一篇童年回憶錄中作了這樣的描述:「這幢屋子裏交錯著許多世界的光芒。人們在這屋裏祈禱和讀【聖經】,研究和學習印度哲學,還演奏許多優美的音樂。這裏還有人知道佛陀和老子,有來自許多不同國度的客人……這樣美的家庭是我喜歡的,但是我希望的世界更美,我的夢想也更多。現實是從來不充足的,魔術是必要的。」黑塞後來畢生從事的工作,就是他自己所謂的魔術師的工作。

今天精選了黑塞的42個名句,希望能對大家更好的理解黑塞有所幫助。

1, 知識可以傳授,但智慧不能。 人們可以尋見智慧,在生命中體味智慧,以智慧自強,以智慧來創造奇跡,但人們不可能去傳授智慧。我年少時就有過這種疑問,正是我的懷疑驅使我遠離教師們。

2,意義與實在並非隱藏於事物的背後,而是寓於事物自身,寓於事物的一切現象。 當一個人能夠如此單純,如此覺醒,如此專註於當下,毫無疑慮的走過這個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人只應服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不屈從於任何外力的驅使,並等待覺醒那一刻的到來;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為,其他的一切均毫無意義。

3,啊,今天我知道,在世上,最讓人畏懼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4,我覺得自己也似乎變了,我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人,而和所有的人一樣,能看見每個事物的友善和敵對的性質,我不能喜歡這個討厭那個,而是要為自己的無知而覺得可恥,我在自己輕率的青年時代裏第一次清楚地明白,自己不能過於簡單地看待生活和人們。憎恨和熱愛、尊敬和輕視是要永遠結合在一起的,我不能把它分離和對立。

5,絕大多數人在會遊泳之前都不願意遊泳!人是為大地而降生的,不是為水而降生的。他們當然也不願意思考,因為他們是為生活而誕生的,不是為思考而誕生的!

6,永恒只是一瞬間,剛夠開一個玩笑。

7,「我們作為人的任務是: 在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個體生命中,在遠離獸性接近人性的路上前進一步。

8,過去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 所有的悲傷,所有的自我折磨和恐懼不都是存在於時間之中嗎?一旦征服並除滅了時間,不就可以征服世上所有的苦難與邪惡嗎?

9,偉大的藝術家在生活上都是不幸的。當藝術家饑餓的時候,開啟他的袋子,袋子裏始終是不能充饑的珍珠。

10,我希望學到有關自我的意義與本質。過去我一直想要擺脫自我並征服自我,然而我從未能夠征服自我,我只是在欺騙它,逃離它,躲避它。的確,世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如自我那樣占據我全部的思緒。這是一個難解之謎:我存在,而且我是惟一的不同於任何其他人的獨立個體。

11, 你的內心總有一處寧靜的聖地,你可以隨時退避並在那裏成為你自己

12,我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一個探索者,但是我不再占星問道,我開始傾聽內心深處的低語。

13,人們越是深入而徹底地去探討一個命題,結果卻越是不可抗拒地陷入於反命題的誤區之中。

14,我就像一棵秋天的樹,樹葉從它身邊飄落,但它毫無知覺,雨水從它一旁滴落,還有太陽和嚴寒,生命已緩緩縮排了它內部最私密幽深之處。它沒有死,它只是在等待。

15,命是弱者的借口,運是強者的謙詞。

16,在這世間有一種使我們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遙遠、最陌生的地方發現一個故鄉,並對那些極隱秘和最難接近的東西產生熱愛。

17,樹被砍掉了主幹之後,會在根旁萌發新芽,同樣,在患了病和被摧殘之後,人的心靈往往會回到春天般的萌芽時期和充滿遐想的童年,好像它能在那裏發現新的希望,把被扯斷的生命線重新連線起來似的。這些根部萌發的枝條雖然茂盛多汁,生長迅速,但這種生命只是表象,它永遠也不會再長成為一棵真正的樹。

18, 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對大眾理想的懦弱回歸,是隨波逐流,是對內心的恐懼。

19,最危險的時期和對心靈最大的戕害,莫過於一天到晚沈思自己的性格、處境,孤獨地承受自己的不滿和弱點。

20,有權力的人毀於權力,有錢人毀於金錢,奴才毀於卑躬屈膝,尋歡作樂的人毀於享樂。

21,以語言表達或思維的一切都只能是片面的……當佛陀宣講關於世界的教義,他不得不把世界分為輪回與涅槃,虛幻與真如,痛苦和救贖。……而世界自身則遍於我們之內外,從不淪於片面。從未有一人或一事純屬輪回或者純屬涅槃,從未有一人完全是聖賢或是罪人。世界之所以表面如此是因為我們有一種幻覺,即認為時間是某種真實之物。其實,時間並無實體。

22, 我還有許多彎路要走,還會失望於許許多多的欲望的滿足。——這一切都要等日後才能顯示它的意義。

23,年輕人不依賴批判和負面的東西而生活,他們靠感情和理想。

24,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對一條道路的嘗試,是一條小徑的悄然召喚。覺醒的人只有一項義務: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著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裏。

25,然而,我的生命正是缺乏重心,因而在一連串的極端之間搖擺、晃蕩,一會兒渴望安定的家,一會兒渴望漂泊;忽而希冀寂寞與修道院,忽而渴望愛情與人群;曾收集無數書畫,卻又一一送出;曾縱情放浪,但又轉為禁欲修行;曾信仰生命、崇尚生命為一切之本,但又看穿所謂生命,不過是為了滿足肉欲享受而存在罷了。

26,在極深的禪定之中,人可以除滅時間並同時經歷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於是一切皆善,一切完美,一切即佛。因此,一切的存在皆為至善——無論是死與生,無論罪孽與虔誠,無論智慧或是蠢行,一切皆是必然,一切只需我的欣然贊同,一切只需我的理解與愛心;因而萬物於我皆為圓滿,世上無物可侵害於我。

27,無論年長年幼,要進入書的世界,每個人都應當走自己的道路。有些人在早年很喜愛詩人的作品,而有些人則要經過很多年之後才能體驗到其中的奧妙;然而,要自我教育,要透過書籍使精神成長則只有一條道路,那就是尊重自己所讀的書。有耐心和意願去弄懂它,謙虛地認可它,傾聽它。

只為消遣而讀書的人,所讀的書再多再好,讀過就會忘,讀後與讀前同樣貧乏。真正愛書的人讀的書不會流失,會成為我們的所有,會留在我們身上,會做只有朋友能做的事,使我們欣喜,使我們得到安慰。

28,一個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個人,大概必須有過類似的處境,受過類似的痛苦,或者有過類似的覺醒體驗,而這卻是非常罕見的。

29,在沙漏和枯葉之間,我不想同精神打交道,我要的是無常,我想做孩子和花。

30,這個古老的世界終將落幕,不久,機器將戰勝雙手,金錢將戰勝道德,理性經濟將戰勝田園之樂,沒有人知道究竟誰對誰錯。像我們這樣的古文明崇拜者將因而感傷,但不論我們的訴求是什麽,無人能反對我們的意見。 我們更明白,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真理淩駕於對立的概念之上,例如金錢與信仰、機械與心靈、理性與虔誠。

31,人生十分孤獨,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另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很孤獨,都在絕對孤獨中漫遊,不可能讓別人真正理解自己,不能與他人分享或共同擁有什麽。你應該首先去嘗試理解他人,給他人帶來快樂,適應他人。為別人生活,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32, 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33, 我透過我的靈魂與肉體得知,墮落乃為必需。我必然經歷貪欲,我必然去追逐財富,體驗惡心,陷於絕望的深淵。然後我才能學會熱愛這個世界, 不再以某種欲念與臆想出來的世界、某種虛偽的完善的幻想來與之比擬,才能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以歸屬於它而心存欣喜。

34,當一個人有所追尋時,他只會看到他所追尋之物。他之所以無所發現、無所獲得是因為他只專註於他所追尋之物,因為他只執迷於自己的目標。 追尋意味著有了目標,而涅槃則意味著自由、包容,擯棄一切目標。

35,人生苦短,我們卻費盡思量,無所不用其極地醜化生命,讓生命變得更為復雜。僅有的好時光,僅有的溫暖夏日與夏夜,我們當盡情享受。玫瑰花及紫藤已開開落落了兩回;白日漸短,每個樹林、每片葉子都帶著惆悵,輕嘆著美景易逝。親愛的朋友,請切記:人生苦短。

36,聰明話沒有任何價值,只能讓人遠離自己的內心。而遠離自己是一種罪過。人必須像烏龜一樣,能完全蜷進自己的內心世界。

37,我渴求的,無非是將心中脫穎而出的本性付諸生活。為什麽竟如此艱難呢?

38,真正厭惡的不是金錢本身,而是人們對於金錢的欲望。

39,天才經常孤立地降生,有著孤獨的命運。天才是不可能遺傳的,天才經常有著自我摒棄的傾向。

40,你不是愛情的終點,只是愛情的原動力。我將這愛情獻給路旁的花朵,獻給玻璃酒杯裏搖晃著的晶亮陽光,獻給教堂的紅色圓頂。因為你,我愛上了這個世界。

41, 幸福是一種方法,不是一樣東西。是一種才能,不是一個目標。

42, 有的人認為堅持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大,但有時候放手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