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頌】是東漢時期的經典成熟作品,有很多人因為其字形端莊,雄渾高古而喜愛它。其結字高古,莊嚴雄偉,用筆樸厚,方圓兼備,筆力遒勁。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正是因為這種風格,在書法展上是難以入展的,因為它的創新是很有難度的,於是,許多人看到這種風格的字形後,便放棄了臨摹學習。

然而,創新並不是一定要在字形上去創新,有的人卻把重點放在了其它一些方面。上面這幅曾在全國書法展上入選的隸書作品,就是取法於【西峽頌】的風格。就字形而言,作者在創作作品過程中,並沒有突破原有的字形特點,甚至有的字還是照搬過來的,但它為什麽能入選全國書法展呢?我想這其中可能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一是在臨摹上要吃透古人書法的精髓。現在一些隸書愛好者在臨摹古人作品時,並沒有把古人作品的臨摹放在精準學習之上,而是照著「畫」出來就可以了,其實,這樣臨摹只是讓學習走了一個空過場。因此,一些書法家在建議人們臨摹時要達到精準臨摹的要求,也就是說,臨摹時要對每一個筆畫或字形進行準確臨摹。以前王寵在臨摹時,把自己的臨作與原作拓在一起,放在太陽光底下進行對照,這或許就是精準臨摹。

二是筆墨上的變化。我們註意到,這幅作品之所以能入選全國書法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在筆墨上對原有的風格進行了轉換,也就是說,以前古人的作品是碑刻版,是無法體現出墨跡的樣子,而作為創作作品,一定要在墨色變化上進行合理處理。尤其是在當代書法大賽上,不僅要體現出對古人的學古能力,還要在筆墨的變化上要有創新能力。這幅作品中,作者繼承了【西峽頌】的用筆方法,同時還兼收了東漢其它隸書的有用筆法,另外,在墨色變化上,作者很註重對墨色在字內的變化與創新。

三是註重字形上的體態變化。在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作品的整體風格是厚重與飄逸相間,按理來說,這兩種風格的作品是很難融合在一起的,但為了防止隸書本來因為厚重的特點顯得死板,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破除了因為雄厚而呆板的字形,在其中某些筆畫中添加了飄逸風格的特點與寫法,從而便打破了既有隸書的風格,而成為一種雄厚中有飄逸的特點,這也是當代書法創新的一個主要流向。

四是突出書法的藝術性特征。在當代書法大賽中,作品除了要表現出一定的學古能力,讓字法、筆法、墨法、章法得到很好地體現外,還要在藝術性上展現出書法作品的藝術水準。而藝術性的表現要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矛盾性,也就是要用矛盾的方法來解決字法、筆法、墨法及章法特點,二是要盡可能地突出自己的理解力,而不是照搬古人,最終達到書法藝術性是具有個性特點的作品。

對於上面這幅入展作品,大家還有哪些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觀點,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