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範鎮張氏文化(四)
大關廟胡同張氏
本支張氏為張長生、張京山、張紅壽家族。
南趙村張氏神祗
本支張氏家族居住在王範鎮西大街路南大關廟(關帝廟)胡同,故名大關廟胡同張氏。本支張氏家族為南趙村張氏家族支系。
據【南趙村張氏神祗】記載:本支張氏始祖諱耀,配徐氏,耀傳三子,文賢、文晟、文煥。
明末清初時期,張氏先祖兄弟四人自南趙村遷此立祖,一人遷盧氏縣,三人居住在大關廟胡同,分為三門,迄今傳15世,300余年,25余戶,100余人。現在最長輩第10 代人張長生。
現存南趙村張氏支系有兄弟二人,2戶,10 人。南趙村保存有張氏神祗。張氏祖塋在南趙村。
本支相傳與樊村張氏家族為一家,民國時期,樊村張純儒曾到大關廟胡同張家聯宗認戶,當時大關廟胡同張克元與族人商量,不敢認戶。大關廟胡同張家人窮,說樊村張家是大戶,樊村張家來人了,車馬都沒有地方停。不敢高攀樊村張家大戶,始終沒有認戶。
本支張氏祖塋在王範鎮北,今王西蘋果園,今洛寧縣看守所所在處。
張氏人物
張浩然(1913-1983) 洛寧縣王範鎮人。黃埔軍校7分校(西安分校)十五期(1938年1月至1939年8月30日)洛寧籍學員。任職不詳。兒子張毛。
張世偉(張一樵)、張世亮兄弟。其祖母帶三子自大關廟胡同遷居張家胡同。
張一樵,洛寧縣王範鎮人。生於1918年,曾用名張景文。
出身貧寒,9歲入私立小學,16歲入高小,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36年參加革命,1937年春到太原參加民訓團學習。抗日戰爭爆發,隨民訓團參加抗日決死隊。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月任山西省安澤縣犧盟會特派員,1940年1月任屯留縣犧盟會特派員,4月任太嶽區黨委民運幹事,7月入北方局黨校學習。1941年8月任淮漣縣委宣傳部長。1942年-1944年任淮陰縣委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敵工部部長。
1945年4月任浙江省臨安縣委書記,江蘇省溧高縣委副書記。1946年1月任華東局組織部巡視組長,7月任膠河縣委副書記、書記。1949年1月,隨軍南下。1949年4月任松江地委組織部長。1950年任常州地委副書記。1952年-1955年任中央組織部組長、副處長。1958年任浙江省溫州地委書記兼溫州軍區第一政委。1965年任中共貴州省委秘書長,貴州省委書記處書記兼中共貴陽市委第一書記,貴陽市軍分區第一政委。
1972年1月15日病逝於北京,安葬於八寶山革命烈士陵園。
張一樵逝世後,中共貴州省委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悼詞評價:「張一樵同誌參加革命30多年來,經受了長期革命鬥爭的鍛煉和考驗,立場堅定,工作認真負責,努力為人民服務,為黨為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參考資料: 洛寧縣誌編纂委員會【洛寧縣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第464頁。
王範鎮張家胡同張一樵故居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並成功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擔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一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市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2024年8月再次當選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洛寧張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