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奔流】創作中建築的共生敘事

2025-06-10國風

5月29日,【奔流:從上海出發——全球城市人文對話】(以下簡稱【奔流】)第二季之「上海·倫敦共赴奔流藝術之約」活動在黃浦江畔舉辦,透過中英兩國藝術家的交流,聯動上海與世界,擘畫雙城協作新願景。

在活動中,由中英藝術家共同為此次【奔流】活動創作的油畫作品樣稿與視覺藝術創作計畫【奔流不息:上海-倫敦Our Water: SHANGHAI-LONDON】揭幕。計畫集結英國皇家肖像畫協會專家組成的顧問團隊,並邀請中英寫實藝術家聯合創作,以中英城市文化對話為主線,展現兩國普通市民、運動愛好者、青年學子等多元人物形象,圍繞上海「一江一河」與倫敦泰晤士河展開藝術敘事,以城市景觀為表現載體,生動展現上海和倫敦的城市精神與時代氣象。畫作主創之一、上海藝術家劉雙表示:「這不僅是上海打造全球文化創意之都、推動文化創新與國際合作方面的生動實踐,也彰顯了中英兩國在文化領域「雙向奔赴」的積極態勢。」據悉,創作團隊還將深入英國本土進行取材創作,推動藝術跨越時空、現實與理想的落地融合。

在人類文明的地理版圖上,泰晤士河與黃浦江如同兩條命運交織的紐帶,孕育出倫敦與上海這兩座世界級水岸都市。【奔流】創作以建築為載體,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從維多利亞時代的石砌經典到後工業時代的藝術重生,從歷史基因的跨洋移植到現代技術的創新表達,雙城的建築敘事如同奔湧的河流,永不停歇。

一、跨洋「映像」:來自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風格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上海外灘的建築群成為倫敦建築美學的遠東投射。英國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的設計,將泰晤士河畔的古典主義、新文藝復興風格移植至黃浦江岸,形成獨特的「外灘萬國建築博覽」。

匯豐銀行大廈(今浦東發展銀行)的穹頂壁畫與倫敦皇家交易所的穹頂裝飾構成跨洋藝術對話——前者描繪遠東貿易神話,後者展現英倫帝國榮光,共同書寫殖民時代的建築敘事。沙遜大廈(今和平飯店北樓)的銅綠色金字塔頂,與泰晤士河畔維多利亞堤岸的青銅燈柱在暮色中泛著同樣的暖金色澤,成為英式建築語言在上海的華麗轉譯。

海關大樓的希臘復興式立柱與倫敦英國外交部大樓的柱廊形成跨時空呼應,而上海版本因本地氣候調整了排水槽設計,體現建築基因的適應力變異。這些建築不僅是過往歷史的見證,更成為兩座城市共享的建築遺產,在黃浦江與泰晤士河之間架起一座無形的橋梁。

二、工業遺存的藝術重生:從泰晤士河南岸到黃浦江西岸

20世紀末,全球工業遺產改造浪潮興起,倫敦與上海成為這一運動的先鋒。泰晤士河南岸的舊工業區與黃浦江西岸的廢棄碼頭,在藝術家的手中涅槃重生。

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由巴特西發電廠改造而來,其巨大的渦輪機廳成為當代藝術的聖殿;而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則從北票碼頭的煤漏鬥中「破土而出」,以混凝土傘拱結構塑造工業廢墟的詩意空間。

倫敦巴特西發電站的四根煙囪被玻璃幕墻包裹,蛻變為商業與文化綜合體;上海油罐藝術中心則將航空儲油罐轉化為銀白色的展覽空間,甚至融入城市森林與公共廣場,實作功能超越。

穹頂藝術中心(上海)將水泥廠的封閉金屬屋面替換為半透明聚碳酸酯,白天引入可調光系統,夜晚化身「城市燈籠」,成為工業遺產活化的典範。

這些改造不僅是建築功能的轉換,更是城市記憶的延續與創新。倫敦的工業改造經驗影響了上海,而上海在借鑒中又發展出本土化的表達,形成「雙向流動」的共生敘事。

千禧橋與泰特美術館

【奔流】創作局部

三、未來天際線的技術對話:摩天樓群的雲端未來交響

進入21世紀,倫敦金絲雀碼頭的玻璃森林與上海陸家嘴的摩天樓群,在雲端展開了一場關於技術與美學的未來對話。

倫敦碎片大廈的玻璃尖峰與上海中心大廈的螺旋曲線,雖風格迥異,卻同樣凝聚了抗風壓、節能減排等建築智慧。金絲雀碼頭的風廊設計與外灘天際線保護中的流體模擬,體現了兩座城市對微氣候調控的高度重視。這些摩天樓不僅是經濟地標,更是技術革新的平台。

在雲層之下,未來的構想已悄然生根:從上海世博園區的文化更新到臨港新區的生態策略,從倫敦東區重建到泰晤士河畔的綠色建築計劃,兩座城市以持續創新回應城市發展與環境挑戰。它們在競合中相互借鑒,共同書寫人類未來天際線的協奏曲。

【奔流】創作局部——西岸藝術中心

【奔流】作為一幅史詩級油畫,將以流動的筆觸與厚重的油彩構建起上海與倫敦的雙城建築交響。創作運用西方古典油畫技法與超現實的敘事結構,在畫布上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視覺對話。

當上海海關大樓的鐘聲與倫敦大本鐘的鳴響在電波中相遇,當外灘的萬國建築群與陸家嘴的摩天樓群遙相輝映,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建築形態的演變,更是人類文明在流動中交融、在碰撞中新生的壯麗圖景。奔湧不息的河流,雙城的建築故事也將繼續書寫。

來源:劉雙工作室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