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茂實剛勁,結體緊峻——北魏【元楨墓誌】高畫質完整版

2025-06-11國風

文◎趙磊

小知識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刊刻的【元楨墓誌】,是現存最早的北魏宗室墓誌,亦是元魏宗子誌石中時間最古者。其出土地點位於洛陽城北高溝村東南(今屬河南省洛陽市),1926年出土後經於右任收藏,現藏西安碑林。誌石形制為正方形,記錄了南安王元楨的生平及功過。

元楨為北魏景穆帝拓跋晃第十一子,孝文帝元宏的從祖,曾因貪腐被削爵禁錮,後因支持遷都洛陽而復封南安王。墓誌內容雖隱其劣跡,卻詳述其政治生涯與皇室地位,成為研究北魏宗室制度與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實物資料。

作為北魏中期書法演變的典型代表,【元楨墓誌】兼具隸楷過渡特征與「洛陽體」雛形。

墓誌用筆以方為主,兼融圓勢,呈現出「茂實剛勁,結體緊峻」的總體風貌。橫畫多向右上欹側,起筆切鋒淩厲,收筆頓挫明顯,隸書「蠶頭燕尾」特征消退,代之以楷書筆勢的果斷。點畫處理尤為獨特,三角形點廣泛套用,部份捺畫以點代筆,既保留金石刻鑿的銳利感,又強化了字形的節奏變化。

字形結構打破「橫平豎直」傳統,中宮緊收而撇捺舒展,整體呈左低右高之勢,形成「斜畫緊結」的典型特征。章法上,界格規整但字間呼應緊密,行氣貫通而不失靈動。

北魏墓誌多為書丹後刻,刻工技藝直接影響最終藝術效果。【元楨墓誌】刀法爽利精準,既忠實於原書筆意,又透過刀鋒的深淺調整強化線條質感。

【元楨墓誌】的書法風格與孝文帝中文化改革密切相關。太和十八年(494年)遷都洛陽後,鮮卑貴族全面推行漢制,墓誌作為喪葬禮儀的組成部份,其形制、文體、書風均被納入規範化行程。墓誌中「元」姓的使用,直接反映太和二十年「拓跋改元」的政令成果。

北魏中期書法作品【元楨墓誌】欣賞

【更多精彩,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