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於央視的宣傳,【千裏江山圖】擁有了國民知名度。很多人只覺得它好看,但又說不出來好看在哪兒。那麽今天,一笑就說點央視沒跟你說的,有關【千裏江山圖】藝術鑒賞方面的知識,以後你跟人吹牛聊天的時候,也能出點「猛料」。
先說點常規一點的:
【千裏江山圖】全卷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豎起來差不多有4層樓高。
當時的人評價此畫「一點一畫均無敗筆,遠山近水,山村野市,漁艇客舟,橋梁水車,乃至飛鳥翔空,細若小點,無不出以精心,運以細毫。」
這幅畫代表了畫院青綠一體精密不茍、嚴格遵依格法的畫風,將宋代繪畫的工整和精細發揮到極致。
接下來就是一般人不知道的知識點了:
1、畫山用綠色正常,但為什麽要用青色呢?而且青色現在看來就是藍色,山怎麽是藍色的呢?
這就要用現代光學原理來解釋了。我們知道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組成的,但是大氣對不同顏色的光散射強度不同,散射藍紫光最多(散射出的的藍紫光可達紅光的10倍以上)。因此,越是隔得遠的物體,如天空、遠山等,空氣中的藍色散射光射入人的眼睛的就越多,掩蓋了其他的顏色,就會使人產生了藍色的視覺。我們古代的畫家雖然不懂這個光學原理,但在長期的寫生觀察中總結出了這一點,並用在了創作上。你看,青色的部份是不是主要用在山頂?所以,青綠山水畫是基於寫實上的藝術提煉的產物。
2、【千裏江山圖】能讓人看到山水全景,也能看到細節,還能看到本應被遮擋住的前後景,這是什麽構圖?
答案其實很簡單,【千裏江山圖】用了中國山水畫常用的「三遠法」。
「三遠法」是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透過高遠、平遠、深遠三種不同的空間透視手法,構建出層次豐富、氣象萬千的山水境界。以下結合畫面具體分析:
高遠:強調從低處仰望高山的雄偉。【千裏江山圖】畫面左中部(約1/3處)有一組主峰群,山體拔地而起,主峰突兀高聳,山腳處漁村、橋梁渺小如豆,對比之下更顯山峰巍峨。右側中段亦有幾座尖峰,如「層巒疊嶂」式堆疊,山巔直插雲表,配合青綠色彩的濃淡變化,強化了「仰觀」的視覺沖擊。
平遠:註重從近景向遠方的水平延伸,透過平緩的丘陵、開闊的水面和淡遠的筆墨,營造空濛幽遠的意境。【千裏江山圖】全畫貫穿始終的江河湖面(如中部大面積水域)是平遠法的核心區域。近景可見岸邊漁村、竹籬、泊船,中景水面遼闊,微波粼粼,遠處淡墨勾勒的淺灘、沙洲若隱若現,更遠處的山巒僅以青綠色暈染,模糊成「遠山如黛」的效果。平遠法平衡了高遠山峰的壓迫感,以水平舒展的江面形成視覺緩沖,同時透過「近實遠虛」的處理,引導觀者視線向縱深延伸,拓寬了畫面的空間維度。
深遠:強調從山前望向山後,透過山巒的重疊、峽谷的深邃和路徑的蜿蜒,表現空間的幽遠與層次。【千裏江山圖】左側中段的「峽谷幽徑」部份,山腳處一條蜿蜒的石階路通向山坳,山坳後露出另一組山峰的頂部,配合山間留白(表現雲霧),暗示山後有更深的空間;右側中部的「層巖疊壑」段落,透過色彩的濃淡和線條的穿插,表現出前後山體的遮擋與延伸。深遠法打破了平面化的構圖,隨著山谷、溪流、棧道的引導,探索畫面深處的隱秘境界,增強了空間的縱深感。
更重要的是:【千裏江山圖】並非孤立使用三遠法,而是將三者有機交織,三者相輔相成,既符合中國傳統山水「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審美理想,又透過青綠重彩的濃烈與留白雲霧的虛淡形成對比,讓宏大的山水格局兼具細膩的層次變化。
所以,下次再聊到【千裏江山圖】,當別人還在感嘆「這畫真漂亮」時,你就可以指著山頂的青藍色說:「這是中國人早就懂得光譜原理的證明」,還可以接一句:「看,深遠法讓山後有山,意韻無窮。」——這波「猛料」一甩,你就是妥妥的朋友圈文化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