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則訊息,大概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十竹齋書畫譜】(紀念特藏版)獲得去年度「最美的書」稱號。由此想起三十年前我和北外中文系的幾位老師一起轉譯出版法文版【十竹齋書畫譜】的往事。
「饾饤」提升印刷技術
【十竹齋書畫譜】是明朝胡正言主持刻版印刷的。胡正言,字曰從,號默庵道人,於1584年生於安徽休寧,喜歡繪畫、書法、篆刻、制墨、造箋和圖書的出版。明末之時,胡正言官至武英殿中書舍人,明亡後,他隱居於金陵雞籠山側達30年之久。因於居所庭院中種植了十余竿竹子,胡正言把其工作室命名為「十竹齋」。
從萬歷己未(1619年)至崇禎癸酉(1633年),胡正言主持印刷了【十竹齋書畫譜】,總共8卷,計180幅畫和140件書法作品,是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鴻篇巨制。【十竹齋書畫譜】采用當時剛剛形成的由胡正言加以完善的「饾版」、「拱花」技術,使中國的彩色套版印刷技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世界領先。同時,他把書法和詩歌、繪畫結合起來,使繪畫與文學結合,增加了書畫譜的藝術價值。
「饾版」技術來自民間一種堆疊起來的食品——「饾 饤」。楊 慎【升 庵全集】卷六十九【食經】中,說它是一種五色小餅,做成花卉禽獸珍寶的形狀,按壓盛在盒中,堆疊起來,名曰「饾饤」。饾版則是采用類似於饾饤的堆疊、累積形式進行印刷的技術。【辭海】「饾版」條的解釋是:「明萬歷年間,安徽民間流行的一種木刻套版多色疊印的印刷方法。通常先根據畫稿設色深淺濃淡、陰陽向背的不同進行分色,刻成多塊印版,然後以色調套印或疊印。因其堆砌拼湊,有如饾饤,故稱。」
饾版印刷工藝,是一種極為復雜的工藝技術,其刻版人員必須是精通繪畫和書法的藝師,而印刷過程中需要操作者個人擁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操作技能。片幅的大小,畫面設色繁簡,以及陰陽向背、濃淡層次上的特點,均須采用不同技法,才能達和手繪的原作一樣以印亂真的藝術效果。
所謂「拱花」,就是根據畫面需要,先將圖案的輪廓線或紋理制成凹凸的拱花版,不著顏色,用力壓印在紙上,使刻板的花紋很清晰地凸現在紙上,從而得到立體效果。使花草的輪廓、鳥類的羽翅、天上的雲朵、河中的流水波紋等,在畫面上更富神韻和立體感,仿佛紙上的浮雕,在光線變換中若隱若現。
胡正言的【十竹齋箋譜】和【十竹齋書畫譜】曾多次翻印,流傳很廣。他的饾板、拱花的彩色印刷技術也得到傳承和發展。清代康熙年間,王概兄弟所繪印的【芥子園畫傳】就是用胡正言的技術制成的。到了現代,榮寶齋把這種技術發展為「木板浮水印」技術,用於印制中國古代名畫,如【韓熙載夜宴圖】【清明上河圖】等。
由於【十竹齋書畫譜】精湛的版畫藝術和印刷特色,其流傳到國外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浮水印套色技術於十八世紀傳入日本後流行開來,對後來浮世繪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了【十竹齋書畫譜】的部份印刷畫,被認為是現存原版初印本中最早和最佳的印刷品之一。
國圖善本部收藏的【十竹齋書畫譜】為存世書畫譜中最好的一部,是收藏家鄭振鐸捐贈的。而我們轉譯的時候,用的是瑞士伯恩大學醫學部主任法蘭索瓦·魯比所收藏的版本。
詩歌難住國外學者
大概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北外法語系的華純老師告訴我,法蘭索瓦·魯比是一位中國繪畫與詩歌的愛好者,他收藏了明朝書畫家、出版家胡正言用木板彩印方法印刷的【十竹齋書畫譜】,想把這部書轉譯成法文,介紹給瑞士的法文讀者。
據法蘭索瓦·魯比介紹,他收藏的【十竹齋書畫譜】是1817年版本的副本,他對書中詩歌的含意感到好奇,但這些書法作品的漢字字元並不是標準的。他所見過的歐洲和亞洲出版的【十竹齋書畫譜】沒有這些詩歌的英文說明,更沒有法文的轉譯。
法蘭索瓦·魯比說:「每個人都認為,中國畫和版畫上的詩歌為繪畫和雕刻作品增添了新的維度。如果不了解這些詩歌的含義,就無法準確地了解古代圖畫的意義。但是在歐洲,沒有藝術評論家嘗試過轉譯、理解【十竹齋書畫譜】中的詩歌。」眾所周知,中國詩歌的主要體裁,如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七言律詩,以及詩歌的格律、修辭、對句、比喻、象征、用典,音節的平仄、韻腳等等,想轉譯成外文是極難的。想要將五言和七言詩轉換成固定長度的法語詩句是不可能的,至於引入韻律的努力,更會違背了原詩的意義。
【十竹齋書畫譜】的書法作品包括楷書、行書、草書等,很多漢字難以辨識,詩句的意思也很難讀懂,轉譯成法語有困難。如果避開這一難題,只是印出書法和繪畫的圖版,對這些書法作品中的詩歌的漢字不做辨識,對內容也不做解釋和轉譯,就大大降低了出版的價值。因此,法蘭索瓦·魯比希望華純老師能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請幾位熟悉中國書法,又具有中國古代詩歌解讀能力的老師,先把這些書法作品中的詩歌所用漢字辨識出來,再用現代漢語加以解讀,然後由他和華純老師轉譯成法語,出版一部比較理想的法文版【十竹齋書畫譜】。
華純老師對宣傳中國書畫藝術很是熱心,就找了北外中文系的幾位老師,每人分了幾首詩歌,做辨識和內容解讀工作。中國書法的字型多樣,辨識起來有困難,再加上「詩無達詁」,詩歌的解讀也不是容易的事兒,即使是中文專業的老師,想做好這件工作也很難。
大家拿到這些書法作品,反復推敲,切磋琢磨,最後基本完成了這項工作,交給了華純老師。法蘭索瓦·魯比又想方設法查閱了英、法、德、美幾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十竹齋書畫譜】,與手頭這部做了對照,把書中的書法作品、繪畫作品梳理編排,更重要的是把其中的詩歌轉譯成了法語。編輯整理好全書,最終由瑞士日內瓦艾伯特·斯基拉藝術出版社出版了。
昔日識譯留有遺憾
【十竹齋書畫譜】的詩歌常常使用隱喻。比如用玉石比喻美麗、高貴的品質,玉貌表示容貌美麗,玉骨表示堅強,玉聲表示聲音動聽,玉樹表示帥氣。此外,許多植物在詩歌中具有約定俗成的比喻意義。如松樹比喻堅強、勇敢的英雄;梅花比喻不怕嚴寒、迎接春天的使者;竹子比喻有氣節的君子等等。【十竹齋書畫譜】的詩歌裏還包含著神話傳說,如女媧補天;娥皇和女英與斑竹;西王母與仙桃;陶淵明與菊花等。了解中國書畫和詩歌,就需要了解這些歷史典故,否則容易浮於表面。
比如「月下梅花」一圖所配的詩為「暗香浮動」:「姑射仙人淡寫真,素娥作伴兔為鄰。關山莫為吹愁笛,留得香魂占早春。」畫作是一幅月亮下的梅花,詩作把月下的梅花看做是姑射仙女的淡淡的畫像。「姑射仙人」出自【莊子】一書,後來泛指仙女。詩句說,月中的嫦娥是梅花的夥伴,白兔是它的鄰居。唐王維有「羌笛何須怨普都,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關山與笛聲有關。所以作者寫:關山不要吹起幽怨的笛聲,留下香氣在這早春的夜晚。法文轉譯大體合乎原意,譯出了姑射仙人、嫦娥、玉兔、關山的笛聲等意象,雖然沒有明確的解釋,但對法語讀者理解詩歌的意思以及與畫作的關系,已經有啟發意義了。不過,該圖的法文名「月下梅花」,顯然沒有中文名「暗香浮動」有意蘊。
還有「享受寧靜的天空」一圖所配詩為「喜霽」,作者是明末詩人林古度,詩雲:「枝葉上晴光,枝幹葉及揚。一天風日好,聲影靜瀟湘。壬戌秋日書於青疏閣」。畫作是雨後晴天的一竿枝葉繁茂的竹子,詩的題目是「喜霽」,表示竹子在晴空下快樂的情景。法文轉譯,基本正確地表達出了詩的大意。但是在中國人的認知裏,「瀟湘」與竹子包含著歷史文化意義。傳說中舜帝南巡,病死於蒼梧,他的兩位妻子娥皇和女英姐妹倆尋找到瀟湘地域,思念的眼淚灑在竹子上,成了一種帶著淚痕的斑竹,由此,在中國的詩畫藝術中竹子就與哀傷、相思聯系在一起。詩的最後一句寫竹子的聲影平靜地灑落在瀟湘的水域上,就帶上了美麗的女子哀傷地思念丈夫的意蘊。這是法語轉譯難以觸及的地方。
回顧昔日辨識與轉譯【十竹齋書畫譜】的過程,對書法作品中個別字認不準,轉寫有誤,造成詩歌理解的錯誤,至今覺得有許多遺憾。如果多請教有經驗的書法家,盡量做到準確無誤,由中西方學者坐在一起,充分討論琢磨,就能得出更理想的結果。
三十年過去了,華純老師於2000年因病在法國巴黎去世。幾位參與其事的北外中文系的老師,如何建章、劉光華、王常鎖等老先生也已去世,法蘭索瓦·魯比先生也不在了。為了紀念這些中外學者為轉譯這部中國古代書畫著作所做的努力和貢獻,我特意寫了此文,奉獻給晚報的讀者們。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 魯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