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去雲來,山色依舊。
翻開【莊子】,如見故人。這三十則言語,不是教條,不是學問,只是先人留在青石上的三十道刻痕。
風過時,自有回響;靜觀處,可見本心。
1、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莊子·雜篇·列禦寇】
釋義: 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比預測天象還要困難;自然界尚有四季晝夜的規律,而人卻善於隱藏真實情感,外表與內心往往不一致。
延伸: 莊子的警示不是倡導懷疑一切,而是提醒認知升級的必要性。既看清人心的深淵,又不失縱身一躍的勇氣;既明白信任的風險,仍保持連線的溫度。
"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外篇·山木】
釋義: 真正的君子交往,像水一樣平淡自然,不刻意討好,不依賴利益交換,卻能持久穩定。小人的交往,像甜酒一樣濃烈誘人,表面熱情親密,實則充滿利益算計,容易變質。
延伸: 高品質的關系不依賴情緒刺激或利益交換,而是基於精神共鳴、相互尊重和邊界感。真正長久的關系,往往看起來平淡,但內核穩固;而表面甜蜜的關系,常常暗藏危機。
"最好的關系是互相不添麻煩。"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 莊子·內篇· 養生主】
【釋義】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必然會感到困惑。既然已經感到困惑,還仍然要去追求知識,那就更加困惑了!
【延伸】告誡人們不要盲目地、無休止地去追求知識,而應當明理知止,適可而止。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4、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內篇·大宗師】
釋義: 泉水幹涸後,魚兒被困在陸地上,互相用濕氣呼吸、用唾沫濕潤對方求生。這種困境中的相互扶持雖然感人,但不如在江湖中自由遨遊、彼此相忘來得自在。
延伸: 一同在困難的處境裏,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有時不妨放棄執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與其互相折磨,不如各自安好。"
5、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
——【莊子·內篇·人間世】
釋義: 美德的形成需長期積累,而惡習一旦形成則難以改變,強調處世需審慎對待言行。
延伸: 莊子這句話揭示了三個重要哲理:
積累法則:美德需要持續修煉(量變到質變)
警惕性法則:惡習具有快速蔓延性
慎始法則:強調初始選擇的重要性
"人生是無數選擇的累積,每個當下都在塑造未來的自己。"
6、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莊子·外篇·秋水】
釋義: 無法和井底之蛙談論大海,因為它受限於狹小的空間;無法和夏蟲談論冰雪,因為它受制於短暫的生命周期。比喻認知受限於生存環境和生命經驗。
延伸: 突破認知邊界,才是真正的成長。
"人永遠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
7、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莊子·外篇·知北遊】
釋義: 人生於天地之間,就像白色駿馬飛馳過一道縫隙,轉瞬即逝。形容生命短暫,時光飛逝。
延伸: 重要的不是感嘆時光飛逝,而是學會在飛逝的時光中活出生命的密度。
"一眨眼就是一天,一回頭就是一年,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8、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
——【莊子·雜篇·則陽】
釋義: 安全與危險相互轉換,災禍與幸福相互依存,緩慢與急迫相互影響,聚集與離散構成萬物。揭示事物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延伸: 用動態眼光看問題,在變化中把握不變的本質。
"你以為的終點,可能是新的起點"
9、吹呴呼吸,吐故納新。
——【莊子·外篇·刻意】
釋義: 像呼吸一樣自然地排出體內濁氣,吸入新鮮空氣。比喻生命需要不斷新陳代謝,也暗指思想觀念要不斷更新。
延伸: 唯有保持像呼吸一樣自然的更新節奏,才能在劇變中持續成長。
"不破不立,破而後立"
10、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莊子·外篇·田子方】
釋義: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肉體的死亡,而是精神的消亡——當一個人失去希望、熱情與生命力,雖生猶死。
延伸: 在996盛行的今天——當我們警惕"過勞肥"時,更該警惕"過勞衰"(心靈衰敗)
"有的人25歲就死了,只是75歲才埋葬"
11、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
——【莊子·雜篇·盜跖】
釋義: 喜歡當面阿諛奉承的人,往往也喜歡在背後詆毀他人。揭露表裏不一的虛偽人格。
延伸: 當點贊成為社交貨幣,我們更需謹記:所有未經思考的贊美,都可能成為刺向自己的回旋鏢。真正的修養,是"面譽不如心敬,背毀不如默離"。
"捧殺是最隱蔽的謀殺"
12、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而況為大乎!
——【莊子·雜篇·徐無鬼】
釋義: 不能因為狗叫得響亮就認為它是好狗,不能因為人善於言辭就認為他是賢人,更何況那些自詡為"大人物"的人呢!強調實際行動比花言巧語更重要。
延伸: 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我們更需要警惕語言的通貨膨脹。真正的價值,永遠在行動的地面上生長,而非在口號的天空中飄蕩。
"嘴強王者,實戰青銅。"
13、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莊子·內篇·人間世】
釋義: 未來的世界無法期待,過去的世界無法追回。強調要把握當下,既不沈溺過去,也不空想未來。
延伸: 當我們停止在朋友圈懷念"那年今日",放下對"財務自由"的執念,才能真正觸摸生命的實相。記住:你唯一真正擁有的,就是正在呼吸的這一秒。
"昨天是歷史,明天是謎團,今天是禮物。"
14、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莊子·雜篇·列禦寇】
釋義: 靈巧能幹的人總是勞累,聰明多智的人總是憂患,而無欲無求的人反而逍遙自在。
延伸: 真正的智慧,或許在於知道何時該按下"無能鍵"。記住:人生不是打遊戲,不需要把所有技能點都加滿。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輕松"
15、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
——【莊子·雜篇·讓王】
釋義: 沒有錢財叫做貧窮,但學了道理卻不能實踐才叫真正的缺陷。指出"知而不行"是比物質匱乏更嚴重的精神貧瘠。
延伸: 我們囤積的知識早已遠超祖先,但行動力萎縮,正讓現代人陷入新型貧困。記住:你手機裏的我的最愛,不該成為思想的墳場。
"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
16、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
——【莊子·雜篇·讓王】。
釋義: 知足的人,不會因利益而拖累自己;明白自得其樂的人,失去外物也不恐慌;註重內心修養的人,沒有地位也不會羞愧。
延伸: 當我們在元宇宙裏追逐虛擬房產時,或許更該重建內心的精神家園。記住:真正的自由,始於對"足夠"的重新定義。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17、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雜篇·漁父】
釋義: 真實,是精粹誠心的最高境界。沒有純粹真誠的品格,就無法真正打動他人。
延伸: 誠實是最好的策略——當你不再偽裝時,所有的力量都會回到你身邊。當AI都能生成完美對話時,唯有那顆跳動著的赤子之心,才是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真誠才是必殺技"
18、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
釋義: 你不是魚,怎麽知道魚的快樂?強調認知的局限性,反對以己度人的主觀臆斷。
延伸: 當我們忙著給他人下定義時,或許更該牢記:所有武斷的評價,都暴露了自身認知的邊界。真正的智慧,始於承認"我不知道"。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19、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莊子·山木】
釋義: 螳螂正要捕蟬,卻不知黃雀在身後正要啄食它。比喻目光短淺,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
延伸: 【三體】中雲天明警告:"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莊子的古老寓言在資訊透明的今天更顯深刻——當我們為某個機會欣喜若狂時,或許正有人把我們的欣喜當作機會。真正的智者,既要做專註的"螳螂",更要當清醒的"黃雀觀察員"。
"高端的獵人往往以獵物的姿態出現"
20、大知閑閑,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莊子·內篇·齊物論】
釋義: 大智慧寬廣從容,小聰明瑣碎計較;大言論光明正大,小言語啰嗦爭辯。揭示認知境界的差異導致言行格局的不同。
延伸: 當我們在微信群裏爭論不休時,或許更該學習雄鷹的沈默:飛得越高,看到的爭吵越少。真正的智者,都懂得用思考的深度替代言語的密度。
"智者寡言,愚者話多"
21、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莊子·外篇·繕性】
釋義: 在物質追求中迷失自我,在世俗標準中喪失本性的人,可稱為本末倒置的糊塗人。
延伸: 往外看的人在做夢,往內看的人才是清醒的。當我們忙著給房子添置智慧家居時,或許更該先讓心靈恢復"出廠設定"。
"當你在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22、施於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賈不齒。
——【莊子·雜篇·列禦寇】
釋義: 幫助別人卻念念不忘,這不是自然的布施,連商人都會鄙視這種行為。指出真正的善行應當不求報酬、不留痕跡。
延伸: 當我們在微博曬捐款證書時,或許更該學習古人"乘舟側畔"的瀟灑:真正的善行,連自己都記不清細節。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算計。"
23、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莊子·內篇·應帝王】
釋義: 境界至高之人的心像鏡子一樣,不刻意送走什麽,也不主動迎接什麽,如實反映而不留存,所以能駕馭外物而不被傷害。
延伸: 你不是你的想法,你是觀察這些想法的人。最高級的斷舍離,是連"斷舍離"這個概念也一並放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4、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於己有為?
——【莊子·人間世】
釋義: 看似無用的東西往往有大用,看似無為的狀態反而能成就真正的作為。揭示"無用"的深層價值和"無為"的積極意義。
延伸: 莊子的無用之辯在效率至上的今天,恰似一劑解毒良方——當我們忙著最佳化每一分鐘時,或許真正浪費的,正是那些舍不得"浪費"的時光。
"擺爛是為了更好地支棱"
25、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莊子·內篇·齊物論】
釋義: 大道往往被小的成就遮蔽,真言常常被華麗的辭藻掩蓋。指出人們容易因局部成功而忽視整體真理,因語言修飾而迷失本質。
延伸: 真正的智慧,在於既能見微知著,又能防微杜漸;既要善用語言,更要穿透語言。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26、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茍於人,不忮於眾,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 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
——【莊子·雜篇·天下】
釋義: 不被世俗拖累,不為外物修飾,不苛求他人,不嫉妒大眾,只願天下太平使百姓生存,自己與他人的需求,滿足即可,以此表明本心。
延伸: 真正的安寧,始於對"足夠"的重新定義。
"大道至簡,知足常樂"
27、以目視目,以耳聽耳,以心復心。
——【莊子·雜篇·徐無鬼】
釋義: 用眼睛直視本質,用耳朵聆聽真聲,以本心回歸本心。強調去除雜念幹擾,直接感知世界本真。
延伸:
我們習慣了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用別人的耳朵聽聲音,卻忘了自己的本心。
真正的清醒,是像擦亮鏡子一樣,擦去認知上的塵埃,讓世界以其本來的樣子呈現。
"真相往往是最簡單的"
28、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內篇·逍遙遊】
釋義: 最高境界的人忘我無執,神化的人不居功自傲,聖德的人不求名聲。揭示真正的超脫在於超越自我、功業與名利的束縛。
延伸: 越是努力建構完美的數位身份,就越是遠離真實的生命體驗。這種異化不僅體現在精心修飾的朋友圈,更滲透在職場人格面具、家庭角色扮演等方方面面。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29、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莊子·內篇·逍遙遊】
釋義: 即使全世界都稱贊他,也不會更加奮勉;即使全世界都非議他,也不會更加沮喪。描述至人超越外界評價體系的精神獨立狀態。
延伸: 當我們的價值被簡化為社交平台的互動數據時,或許真正的反抗,是保持那種"不增不減"的本體性沈著。這種沈著不是冷漠,而是對生命尊嚴的最高捍衛:既不讓渡定義自我的權力,也不陷入對抗的共謀。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30、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莊子·雜篇·讓王】
釋義: 太陽升起便勞作,太陽落下便休息。在天地間自在徜徉,內心安寧滿足。描繪順應自然、無欲無求的生活境界。
延伸: 莊子描繪的"原始"生活,在演算法統治的今天竟成為最奢侈的"未來"想象——當智慧型手環提醒我們"該睡覺了",卻無人記得夕陽的溫度。或許真正的革命,是讓時間重新成為流動的詩歌,而非計價的商品。
"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讀罷掩卷,窗前的竹影正落在書頁上。
忽覺這三十句話,原不是要人記住的——它們如同三十顆蓮子,落在心湖裏,該發芽時自會發芽。
且去煮茶,且去聽風,莊子的話,是要人忘在生活裏的。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網路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 敬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