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雲:
念奴嬌·澄城覽勝
高原北望,憶千年、多少風雲更叠。秦魏爭雄烽火處,曾是重泉城闕。北徵置縣,澄城立郡,胡漢交融烈。壺梯山上,猶聞金鼓未歇。
遙想彭習揮師,戰旗漫卷,敵膽皆摧折。烈士捐軀鮮血灑,換得三城明月。堯窯遺風,芮都探秘,文脈傳不絕。今朝遊目,渭川依舊澄澈。
在陜西省渭北高原東北部,有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縣城——澄城。它南與大荔縣毗連,北與黃龍縣接壤,東隔大浴河與合陽縣相望,西界洛河與蒲城縣、白水縣為鄰 ,總面積1121.16平方千米。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來就是屯兵禦敵的軍事要地,也孕育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一、歷史脈絡:歲月長河中的變遷
澄城的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期,據【尚書·禹貢】記載,周以前,這裏處於傳說中之雍州。春秋時屬晉,為北徵、王官及郊地,周頃王二年(前617)秦伐晉取北徵,開啟了這片土地在秦、魏、晉等勢力間的更叠。戰國初屬魏,後歸秦,隸重泉。戰國初期,澄城一帶憑借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和豐富的資源,成為魏國版圖中的重要組成部份。當時的魏國,在魏文侯、魏武侯的勵精圖治下,透過李悝變法、吳起改革軍事等一系列舉措,國力迅速強盛,成為戰國七雄中率先崛起的強國 。魏國在澄城地區進行了有效的統治與開發,建立城池,加強軍事防禦,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使得這片土地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然而,隨著戰國局勢的不斷變化,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日益強大,開始積極對外擴張。秦魏之間圍繞河西之地展開了長期的激烈爭奪。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國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多次向魏國發起進攻。澄城所在區域也成為秦魏交鋒的前沿陣地。秦國的虎狼之師憑借先進的軍事制度、精良的武器裝備和勇猛的作戰風格,逐步突破魏國的防線,澄城最終被秦國納入統治範圍,隸於重泉。
重泉在當時是秦國東部的重要城邑,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澄城劃歸重泉管轄後,秦國在此加強管理,修建交通要道,進一步鞏固了對這一地區的統治。同時,秦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也在澄城得以推行,促進了當地的發展與融合,為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澄城也在這一歷史變遷中,見證了戰國時期風雲變幻的政治軍事格局演變。
秦統一六國後置北徵縣,屬內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掃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秦朝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將全國分為若幹個郡,郡下設縣。在這樣的政治格局下,澄城地區被設定為北徵縣,歸屬內史管轄。
內史是秦朝首都鹹陽及其周邊京畿地區的特殊行政區劃,地位極為重要。北徵縣納入內史管轄,足見其在秦朝統治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北徵縣地處關中平原與渭北高原的過渡地帶,戰略位置重要,是拱衛京畿的重要屏障。
此後歷經朝代變遷,縣名和歸屬多有變化。
西漢景帝二年(前155)復設北徵縣,後易名徵縣;新莽改徵為氾愛;東漢光武帝時撤銷氾愛,轄地並入合陽或重泉。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是澄城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也是澄城縣歷史的高光時刻。這一年的諸多變革深刻重塑了澄城此後千余年的發展軌跡。
在政治架構上,北魏政權於這一年設立澄城郡,下轄澄城、五泉、三門三縣,並將縣治定在如今的澄城縣城所在地。這一舉措標誌著澄城從此成為區域政治中心,結束了此前長期作為邊緣或次級行政單位的歷史。
郡治的設立使得澄城匯聚了更多的行政資源與人口,北魏政府派遣官吏治理,加強了對當地的管控,也為澄城後續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自此,澄城在地方行政體系中的地位顯著提升,在軍事防禦、賦稅征收、文化傳播等方面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這種政治地位的轉變也吸引了周邊地區的百姓遷移至此,促進了人口的集聚與交流。
從地理格局看,澄城郡的設立改變了當地的地緣政治地位。其轄區涵蓋了不同的地貌單元,北部山區可作為天然屏障,南部平原利於農業發展,郡治的選址兼顧了防禦與經濟發展需求。
北魏政府以澄城郡為據點,加強了對周邊地區的放射線管理,一方面鞏固了在渭北高原的統治,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區域內的經濟聯系與資源調配。同時,依托便利的交通條件,澄城逐漸成為連線關中平原與北部山區的重要樞紐,促進了不同區域間的物資流通與文化交融。
在文化層面,北魏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其統治政策帶有鮮明的民族融合色彩。隨著澄城郡的設立,大量北魏的鮮卑貴族、官吏以及不同民族的民眾來到此地,帶來了多元的文化元素。鮮卑文化與當地漢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體現在建築風格、服飾習俗、語言文字等諸多方面。例如,在建築上,可能出現了鮮卑穹廬式建築與中原傳統院落相結合的風格;在風俗方面,鮮卑的歌舞、飲食文化與當地習俗相互滲透。這種文化融合不僅豐富了澄城的文化內涵,也為後世留下了獨特的文化遺產,塑造了澄城相容並包的文化特質 。
此外,澄城郡的設立還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北魏政府重視農業生產,在澄城推行均田制,將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鼓勵墾荒,興修水利,使得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得到提升,糧食產量增加。同時,隨著人口的集聚和政治地位的提升,手工業和商業也逐漸繁榮起來,澄城成為周邊地區的商品集散地,集市貿易日益興盛,進一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澄城郡的設立,是澄城歷史發展的重要分水嶺,它在政治、地理、文化和經濟等多個維度為澄城註入了新的活力,深刻影響了澄城此後的發展走向,使其成為渭北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這一年設立澄城郡,轄澄城、五泉、三門三縣,縣治始設今址,以縣城西河有澄泉而得名,「澄城」之名沿用至今。
此後,澄城郡在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隸屬關系不斷變化,如西魏大統六年(540)南五泉縣改名朝邑,廢帝三年(554)澄城郡屬同州;北周明帝二年(558)撤銷五泉、三門兩縣,轄地並入澄城縣;隋開皇三年(583)撤銷澄城郡;唐武德三年(620)設長寧縣,貞觀八年(634)撤銷 ,澄城縣隸屬隨道、州、郡名之更叠而相應變更 。
五代、宋、金、元時期,澄城先後屬河中府、同州、永興軍路、京兆府路、陜西行中書省等。
明清時期,澄城隸屬陜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和陜西省潼商道同州府。
民國時期,歸屬也幾經變動,1948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澄城全境,屬陜甘寧邊區黃龍分區,1949年歸大荔分區,1950年歸渭南分區,1956年改由省轄,1958年建制撤銷,1961年恢復縣制,屬渭南專區,1994年屬渭南市至今。
二、地理風貌:自然雕琢的多樣景觀
澄城縣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狀分布,海拔高度362—1272公尺,平均海拔684.6公尺。河流將縣境地貌割為三梁一塬,形成北部低山、山前沖積成扇、丘陵、溝壑、黃土梁塬、黃土台塬五種地貌單元,塬地占全縣總面積54.51%,溝壑占34.92%,山地占5.76% 。獨特的地貌造就了多樣的自然景觀。
北部低山區,山巒起伏,森林茂密,自然資源豐富,是休閑旅遊的好去處。壺梯山就位於此,它幼樹成林,翠柏環繞,不僅自然風光優美,還是重要的歷史遺跡。
1948年,由彭德懷、習仲勛發動的壺梯山戰役(也稱澄合戰役)在此打響。是年,解放戰爭的局勢正處於關鍵轉折點,全國戰場形勢風雲變幻。在西北戰場,胡宗南集團妄圖憑借其軍事力量,對解放區進行瘋狂反撲,試圖扭轉不利戰局。而澄城,這片古老的土地,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了解放戰爭中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一場改變西北戰局的關鍵戰役——壺梯山戰役(也稱澄合戰役)在此打響。
這場戰役的發起者,是兩位在中國革命史上熠熠生輝的人物:彭德懷和習仲勛。彭德懷司令員作為西北野戰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官,有著卓越的軍事戰略眼光和豐富的作戰經驗,在之前的諸多戰役中,他帶領部隊屢次創造以少勝多的奇跡,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令敵人聞風喪膽。習仲勛作為副政委,不僅在政治工作上有著深厚的經驗,能夠凝聚部隊士氣,還憑借著對西北地形和民情的熟悉,為作戰計劃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
當時,胡宗南部進犯黃龍解放區,其主力整編36師沿山麓構築工事,龜縮不前,妄圖憑借有利地形消耗西北野戰軍的有生力量。彭德懷、習仲勛等將領經過深思熟慮,果斷決策,改變原誘敵深入的計劃,主動出擊馮原鎮。他們深知,壺梯山作為黃龍解放區的門戶,又是連線陜北與關中的交通要道,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只要拿下壺梯山,就能開啟關中門戶,進而解放大西北。
1948年8月8日拂曉,戰役總攻開始,西北野戰軍各縱隊按照既定部署,迅速向目標據點發起攻擊。主攻壺梯山的任務由王震將軍指揮的二縱承擔,包括獨立第4旅、第6旅和第359旅,他們從山之東、西、北三面猛攻。國民黨軍憑借壺梯山險要地勢和堅固工事負隅頑抗,敵機也在天空中狂轟亂炸。但英勇的解放軍戰士們毫不畏懼,在槍林彈雨中奮勇沖鋒。戰鬥進入白熱化階段,「英雄排長」杜立海在沖鋒時身負重傷,腸子流出體外,但他忍著劇痛,用手捂住傷口,頑強地將勝利紅旗插上山頂,激勵著全體將士的士氣。經過激烈戰鬥,終於在下午六時攻占壺梯山,全殲敵整編第28旅82團。
壺梯山
被攻克後,敵軍防線全面崩潰,整編第36師師長鐘松率師部及第123旅南逃,卻沿路受我軍追截。9日,西北野戰軍在王莊楊家窪殲滅敵36師師部。此後,我軍士氣大振,乘勝追擊,接連收復澄城、韓城、合陽三縣。
壺梯山戰役的勝利,殲敵近萬人,沈重打擊了胡宗南集團的囂張氣焰,削弱了敵軍主力,開啟了關中門戶,拉開了解放大西北的序幕,為解放陜西乃至整個西北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場戰役不僅展現了彭德懷、習仲勛等將領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更彰顯了西北野戰軍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它成為解放戰爭中的一座重要裏程碑,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激勵著後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
此次戰役解放了澄城、韓城、合陽三縣,拉開了解放大西北的序幕 。
南部塬面平緩,稍有起伏,是重要的農業產區。這裏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孕育了澄城發達的農業。澄城是傳統農業大縣,果蔬、生豬、中藥材產業特色鮮明,是全國果品生產百強縣和中國櫻桃產業科技示範縣,20萬畝蘋果品質上佳,10萬畝櫻桃享譽三秦,是陜西最大的櫻桃連片栽植區 。
三、人文勝跡:歷史沈澱的瑰寶
(一)遺址遺跡
1. 良周秦漢宮遺址:位於澄城縣劉家窪鄉良周村北,是一處大型宮殿遺址。這裏曾是秦漢時期的重要宮殿建築區,遺址內發現了大量的建築遺跡和文物,如繩紋筒瓦、板瓦、瓦當等建築材料,以及陶制生活用具等。其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反映了當時高超的建築技藝和輝煌的歷史。良周秦漢宮遺址對於研究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建築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
2. 堯頭窯遺址:有著千余年的燒造歷史,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份,也是歷代民間陶瓷文化的重要遺存。這裏保存了大量的古窯址、作坊和陶瓷制品,見證了中國北方民間陶瓷業的發展歷程。堯頭陶瓷燒制技藝更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質樸的藝術風格,深受人們喜愛。如今,堯頭窯遺址已被開發為國家AAAA級景區,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參觀遊覽,感受古老陶瓷文化的魅力。
3. 劉家窪東周遺址:為芮國後期都城遺址,填補了芮國歷史空白。遺址由城址、居址和墓地組成,發掘出兩座「中」字形國君大墓(M1、M2),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如「芮公」銘文銅器)、編鐘編磬、漆木建鼓及中國最早的三欄木床遺存(春秋早期)等珍貴文物。這些文物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為研究東周時期的歷史、文化、禮儀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8年,劉家窪古墓群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確定為春秋早期芮國國君墓地,成為考古界的重大發現。
(二)人物故事
1. 秦穆公與王官城:王官城遺址位於澄城縣善化鄉居安村西600公尺處,是一處從新石器時代延續到戰國時期的復合遺址。相傳,王官城為秦國王侯封地,曾於此設立都府。當地民間流傳著「秦穆公盜打王官城」的故事。故事講的是立誌稱霸的秦穆公(前690—前621)勵精圖治,於公元前634年親自率兵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士們將渡船全部焚毀,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在晉軍堅守高城厚墻不出、久攻不下王官城的膠著情況下,穆公決定智取王官。他命令軍隊撤退,讓士兵脫掉甲胄麻痹晉軍。待城中晉軍輕敵大意、放松警戒時,秦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然進攻,一舉拿下了王官城。也有一種說法為「秦穆公倒打王官城」:秦穆公沿彭衙(今白水縣)一帶討伐晉軍,一路上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當大軍行至黃龍山頭時,卻發現還有王官城被晉軍所占領,他隨即揮師南下,一舉拿下了王官城,並將此地改名歸安,以示紀念。
2. 澄城農民起義:1928年四五月間,在大革命失敗後的黑暗時期,澄城縣人民在中共陜西省委和東府特委的領導下,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當時,澄城縣在段懋功、高峰五、趙桂堂等多股駐軍壓迫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韋莊駐軍趙桂堂尤為殘暴,私設征收局,任意盤剝群眾。澄城人民忍無可忍,紛紛組織秘密社團紅槍會(亦稱紅學)。至1927年底,業善、韋莊、醍醐、寺前、交道等一些主要村鎮,就組織起175個紅槍會,會眾達8800多名,以「保村、保家、保性命,抗糧、抗款、抗差役」為口號,與國民黨駐軍展開鬥爭,先後驅逐了張平侯、陳石頭、黃潤吳、楊謀子等部駐軍,並擊斃排長黃老六 。
1928年1月12日,中共陜西省委指示各地黨組織「開發遊擊戰爭,由部份的農民暴動過渡到全陜的總暴動」 ,將蒲城、五一、澄城、朝邑、合陽、韓城、同州(大荔)等縣劃為東府暴動區,成立中共東府特委。東府特委成立後,著手改造、統一各地紅槍會,準備武裝暴動。王育真、熊敬華、劉誌清、雷誌忠、李含光、田興旺等一批共產黨員加入紅槍會並擔任領導工作,發起召開澄城、大荔等地紅槍會負責人會議,在東白村成立「澄城縣西南區農民問政總團」,形成紅槍會的統一指揮機構。
5月26日,起義爆發。在馬坤齋、田興旺、王金堂、高樹德等指揮下,農民武裝首先占領酥酪、原畔、臨臯、東白、西白等地,控制交通要道,對韋莊趙桂堂部形成大包圍。趙部營長範子平帶兵路經東白村,被農民武裝截擊,俘虜20余人,繳獲長短槍七八十支。6月22日,起義軍圍攻韋莊,南社、周家、黃家、楊家和蒲城永豐大批農民武裝趕來參戰。起義軍攻城部署周密,雖接連失利,但以「引蛇出洞」戰術擊潰部份出城敵軍。數天後,崔魯帶兵趕來支援,配合起義軍再次攻城,戰鬥激烈,起義軍有傷亡。被困的趙桂堂孤立無援,惶惶不可終日,派人求援被捕獲,突圍又遭迎頭痛擊。7月5日夜,趙桂堂借談判求和之機,倉皇從北門逃竄。這場由5000多農民參加、持續40多天的驅逐趙桂堂的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澄城農民起義與此前關中各地爆發的農民起義遙相呼應,有力地配合了渭華起義,在東府地區廣大群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彰顯了澄城人民反抗壓迫、追求自由的精神。
澄城,這座承載著數千年歷史的縣城,無論是古老的遺址遺跡,還是動人的人物故事,都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它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家園,更是文化傳承的精神座標,吸引著人們不斷去探索、去品味。
(文中個別資料和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冒犯,請聯系刪除)
作者簡介:李文傑,生於長安農村,畢業於西安市農業學校,為西安市農業農村局退休幹部。中共黨員。社會愛心人士,三農題材作者,曾發表多篇散文、詩歌或紀實文章、報導文學以及攝影作品等。
陜西省職工作協會員,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理事,西安市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墨海書畫院高級院士。網路作家,當代優秀文學家。
作者寫作方向:
重拾傳統文化,挖掘歷史遺留。
關註三農題材,野說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