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與農事活動緊密關聯,是播種與收獲這兩個關鍵農事環節的重要節點。
「芒」指的是有芒作物,「種」意為播種的意思。芒種時節,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達到成熟狀態,而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必須抓緊時機進行播種。
在芒種節氣到來之際,濟南市博物館開展「芒種童趣奇遇記——螳螂探索之旅」活動。
此次活動,透過瓷器精品展的歷史縱覽、芒種知識講堂的深度解讀,以及木質螳螂手工創作的趣味實踐,為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體驗。
參觀展覽:解鎖館藏瓷器華章
活動伊始,青少年參觀了「瓷意永珍——濟南市博物館藏瓷器精品展」,見證了瓷器從商代原始青瓷的萌芽到明清鼎盛時期的演變歷程,領略了窯變釉彩紋飾的美學魅力,以及瓷器蘊含的禮制秩序與文人雅趣。
孩子們手持任務卡穿梭於展廳,時而湊近細觀瓷器紋飾,時而與同伴熱烈討論,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收獲了豐富的文物知識。
知識講堂:探尋古韻芒種奧秘
在知識講堂的熱烈氛圍中,參與者們踏上了探索芒種節氣奧秘的奇妙之旅。
老師用生動詼諧的語言,帶領大家回溯了芒種的起源與發展。從古老的農耕文明到如今的文化傳承,芒種的歷史脈絡在老師的講述下清晰呈現。
老師還分享了與芒種相關的諺語和三候,以及南北地域對芒種的不同理解,不僅讓大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韻律,更讓大家驚嘆於古人順應天時的智慧。參與者們沈浸其中,收獲滿滿。
手工制作:創意芒種指尖綻放
芒種三候之一的「螳螂生」寓意著螳螂在芒種感陰而生,代表了自然界的生命更叠。
活動現場,一場以木質螳螂為主題的手工制作活動應景展開。參與者們拿起畫筆,為螳螂上色裝飾,他們有的模仿真實螳螂的翠綠與棕褐,有的大膽采用絢麗色彩,讓螳螂仿佛被賦予了靈動的生命。
隨後將螳螂元件進行拼接,原本普通的木料,在一雙雙巧手下變成了栩栩如生的木質螳螂。
這場創意實踐活動,將芒種節氣物候融入藝術創作,讓傳統文化在指尖綻放出了新的光彩。
未來,濟南市博物館將持續深挖節氣文化內涵,創新展陳與活動形式,以豐富多元的文化體驗激發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濟南日報·愛濟南 記者:趙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