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農村白事現 "趕場式悲傷"

2025-03-14國風

臘月廿三,我踩著積雪回四川老家奔喪。剛拐進村口,就聽見電子鞭炮 "劈裏啪啦" 炸響,混著手機微信 "叮鈴哐啷" 的提示音。 本家表弟西裝革履地站在靈堂前,把紅包往記賬本上一壓,連茶都沒喝一口就鉆進轎車:"上海那邊還有個計畫要談。" 看著他絕塵而去的車轍,我突然想起小時候跟著大人守夜,在柴火竈邊聽老人們講鬼故事的光景。

圖片來源網路

記得九十年代爺爺出殯時,家裏支起五口大黑鍋。天還沒亮,全村婦女就圍在土竈前揉面,男人們擡著整豬從雪地裏走過。 那時的 "八大碗" 要燉夠三個時辰,肉香能飄半裏地。 老支書端著粗瓷碗,邊啃饅頭邊說:"吃了這碗飯,人情就續上了。" 可去年統計禮單時發現,超過六成的吊唁者連筷子都沒動 —— 他們更像是來走個過場一樣

圖片來源網路

在浙江義烏做小商品生意的三叔,給我看他的日程表:淩晨三點裝車,六點高鐵,十點吊唁,下午兩點就得往回趕。 "來回油費過路費就得八百,耽誤一天生意少賺好幾千。 " 這種 "跨省趕禮" 的現象,就像候鳥遷徙。年輕人把高德地圖上的路線當成香燭紙錢,用手機轉賬替代了磕頭作揖。

圖片來源網路

00 後侄女全程戴著 口罩和宴席保持距離。"上次吃席回來拉了三天肚子。" 她的擔憂讓我想起老舅總說的 "不幹不凈吃了沒病"。 可年輕人寧可蹲在村口吃外賣。傳統儀式正在經歷數位化變形。

從 50 元到 500 元,份子錢的數位像坐了火箭。 但去年幫忙記賬時發現,還有一部份紅包來自 "點頭之交"。有個在城裏開服裝店的朋友,給從未謀面的本家老人隨了兩千塊,私下裏說:"就當買個好口碑。" 這哪是人情往來,分明是農村版的風險投資。

圖片來源網路

還有人的做法讓人眼前一亮:把葬禮拆成 "規定動作" 和 "自選動作"。 允許請假的守夜環節,還有掃碼就能上香的 "雲靈堂"。就像給老房子裝了新空調,既保住了承重墻,又讓人住得舒坦。

圖片來源網路

村口的老槐樹又添了新年輪。記得小時候在樹蔭下聽老人們講 "頭七回魂" 的故事,現在孩子們在手機上看虛擬靈堂。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可有些東西不該被碾碎 —— 就像那碗 "八大碗",即便裝在一次性餐盒裏,也該留著柴火竈的溫度。

圖片來源網路

您是否也見過這樣的 "趕禮人"?在老家的紅白喜事裏,又藏著哪些讓您感慨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