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活血化瘀治法、最早記錄麻風病處方、最早反映中醫「辨證立方」、最早記載有關「七傷」具體內容……中國國寶級文物漢代【醫藥木簡】(以下簡稱【藥簡】),不僅創下中國臨床醫學的多項「之最」,其飄逸瀟灑的「醫生體」書法,更具極高的書學價值。
作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藥簡】出土於甘肅武威市境內一東漢墓中,共有木簡78枚,木牘14枚,總計92枚。全部內容均屬醫方,一病一方,共存醫方30多個。每方先列方名、病名、癥狀、藥物名、用藥劑量、服藥方法、針灸穴位、禁忌等。其中一枚簡有「右治百病方」五字,當為簡冊尾題。
甘肅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廖元琨接受中新社、中新網記者專訪時介紹說,【藥簡】記載方劑逾百種,60多種見於【神農本草經】,十余種見於【名醫別錄】,另有20多種不見於上述兩書。藥物多以復方成分出現,有的方劑用藥多達十五味之多。包括臨床醫學、藥物學、針灸學等豐富內容,為研究中國古代醫學提供了珍貴資料。
圖為國寶級文物漢代【醫藥木簡】。(資料圖)甘肅省博物館供圖
「【藥簡】記載內容,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中醫,在長年累月行醫過程中所記錄的臨床醫方。」廖元琨說,它保存了如「治風寒逐風方」「治久咳逆上氣湯方」「治婦人膏藥方」「治目痛方」等比較完整的醫方,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針灸科等。
相較於現代醫學的分門別類,為何兩千年前的老中醫「能治百病」?廖元琨解釋說,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完整的迴圈體系,任何一部份產生的疾病,都要放在整體身體系統中去觀察和治療,單獨研究一個部份或者一種病癥,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有建立了醫學全域觀,才能對疾患進行更精準的把控。
根據墓中所出五銖錢、墓葬形制、隨葬品等判斷,【藥簡】成書時間為東漢早期,處於【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之間的歷史時期。這些中國醫學早期經典著作原書在流傳過程中早已失傳,目前所見為後人輯補之作,不再具有「原汁原味」。
「【藥簡】中活血化瘀、溫陽散寒、辨證醫治等醫學思想,在中國出土的醫藥簡中都是首次被提出,不僅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醫學理論和理念,這些內容流傳到今天,依然是中醫診療的重要內容。」廖元琨說,西北地方的氣候條件比較「苦寒」,民眾容易患「寒癥」,活血化瘀、溫陽散寒等都是有針對性的醫方。
4月16日,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漢代【醫藥木簡】。李亞龍 攝
據【藥簡】記載,治病所用的劑型有散劑、膏劑、丸劑、栓劑、湯劑等,對於藥物的炮製加工也有不少論述。它將炮製加工稱為「治合」,其中較具體地介紹了甘肅當地「道地藥材」半夏、狼毒這兩種有毒藥物的炮製方法,與今天所用的加工方法十分相似,顯示古代醫家對於炮製毒性藥物已有不少經驗。
【藥簡】已初步體現出辨證施治的精神。如多枚簡中所述病名、主癥基本相同,但所用藥物卻大相徑庭,有以如桂枝、蜀椒等熱藥為主,也有以如石膏等寒藥為主,體現了「同病異治」的施治原則。
除卻醫學價值外,【藥簡】在書法藝術方面也堪稱稀世之作。其書寫文字為豎行墨書,書體以隸為主,兼用章草。運筆練達、灑脫自如,嚴謹中時露飄逸,寫意時不失規整。這些相容「率意、質樸、粗獷、雄健」的筆意,不免讓人猜想天馬行空的現代「醫生體」古已有之。
4月16日,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漢代【醫藥木簡】吸引參觀者駐足參觀。李亞龍 攝
時至今日,這些漢代醫方仍能古為今用,隨著對【藥簡】研究日益深入,目前已有多家中醫機構將其中方劑套用於臨床。如甘肅省中醫院將「痹癥」方劑套用到了臨床治療中,並成功配制出「祛寒逐風合劑」「清熱逐風合劑」等,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疑難雜癥,為眾多患者解除疾苦。
而在近年舉辦的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上,中醫展館中的「刮痧法」「逐風火療法」也成為一大亮點,吸引國內外嘉賓爭相體驗,從中感受「活血化瘀治法」的獨特魅力和深厚文化。
「【藥簡】證明在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已有獨立於世界且完備的醫學知識理論,這對於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起到很重要的保障作用。」廖元琨表示,漢代已和西域地區頻繁交流,但從【藥簡】記載的藥物名稱來看,並未體現出西域醫藥品種,這說明中國傳統醫學是在就地取材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壯大。(完)
來源丨中新社(記者 馮誌軍 高瑩)
編輯丨甘小博